伊然:在回天见证“睡城”蝶变

最新信息

伊然:在回天见证“睡城”蝶变
2024-02-26 01:09:00
“最初选择回到社区工作,其实我的本意是来‘打酱油’的。”2009年之前,在昌平区回龙观居民伊然眼里,社区工作是份清闲差事,对于爱好旅游、摄影的她来说,这份工作意味着可以实现太多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从15年前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到2015年担任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再到此后近10年,别说走遍山河湖海,伊然连出北京的次数都能“一只手数过来”,她那辆颜色鲜艳的越野车几乎从未真正派上用场。
  即便尚未实现探索世界的目标,在“回天”这座曾经被称作亚洲第一大的社区里,伊然见证着自己这一方小小世界里的诸多改变。过去十年,她与自己所服务的近6800名居民群众一起,感受和推动着治理大城市病过程中“北京样本”的塑造。
  超大型社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
  1999年买房,2001年入住,伊然绝对算是最早在回天地区安家的那批居民之一。1998年,北京市政府明确将回龙观、天通苑社区规划建设为经济适用住房,从那以后,这片位于昌平区南端,毗邻海淀、朝阳,拥有63平方公里面积的区域,成为了许多老城居民的新家,也是不少“北漂”年轻人的第一个落脚点。
  伊然记得,二十三年前刚刚搬入龙泽苑社区的那个夏天,“小区虽然是崭新的,规划建设也不错,但具体到生活上,用的还是自备井,做饭要靠煤气罐,晚上夜幕降临到了用电高峰,小区里经常是一片漆黑——这里用的是临电,容量吃紧,容易跳闸停电。”
  刚刚建起的超大型社区几乎没有配套设施。家门里,水、电、气不便利;家门外,公共设施也无法与居民的需求相匹配。伊然回忆起当时,她甚至不好意思和朋友们说起自己住在回龙观,更不敢邀请人家来家里做客,回龙观西大街太堵了,周围也没有餐厅饭馆,“当时回龙观的居民会自嘲是‘观里人’,意思就是人们进不去,也出不来,‘观里人’见识少,好像住在这里都觉得挺没面子。”
  纵然如此,这个被定位为疏解城内人口的超大型社区,常住人口仍增长迅速。到2013年,回龙观常住人口超过35万,除了两成户籍人口外,更多的是来北京打拼创业的“北漂”。然而年轻人并没能把活力带回这里,交通拥堵,设施资源短缺,大城市病症状愈发明显,一栋栋居民楼所能负担的也只有人们晚间的睡眠,回天地区“睡城”的别称,与“亚洲最大社区”的名号,同样“响亮”。
  刚需问题民生急事是最先切入点
  在龙泽苑社区住了八年后,伊然尝试改变自己的就业和生活轨迹,她辞去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成为了龙泽苑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但我本身的计划,其实是来社区‘打酱油的’。”她爱美,喜欢拍照,最爱自驾游,曾以为社区工作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完成说走就走的旅行,“可真成为社区工作者之后才发现,这工作‘拴人’。”
  龙泽苑社区居民近6800人,社区居委会是居民生活大事小情的第一对接人,这里的工作平凡琐碎,却无时无刻不需要人。到了2015年,伊然开始担任整个社区的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在新的视角下,伊然目睹了此后近十年间龙泽苑社区乃至整个回天地区的变化。
  2018年夏天,北京市政府发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用三年时间,缓解交通拥堵、增强市政基础保障能力,有效满足地区新增入园入学需求,基本补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这是第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全文约六千字,伊然说,这些“白纸黑字”成就了此后117个具体项目,“打这时候开始,‘观里人’的生活‘开挂’了。”
  社区内,刚需问题、民生急事是实施“回天行动计划”的最先切入点。2018年,昌平区启动自备井置换工作。“这让龙泽苑社区在前期完整电网、天然气改造的基础上,喝上了市政水,彻底告别了水电气不稳定的时代。可以说,作为居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因此有了提升。”伊然说。
  在社区外,随着“堵点”北郊农场桥机动车道拓宽改造工程完工,“断头”十余年的昌平区林萃路实现全线贯通,全长6.5公里的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也在首轮“回天行动计划”中正式开通,回天地区“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和多层次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教育方面,首轮“回天行动计划”中,回天地区建成17所幼儿园及学校,新增学位近7000个,普惠性幼儿园建到了社区里。医疗方面,随着北京市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民生项目——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正式接诊,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和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妇儿中心项目持续推进,居民的就医需求基本能在10分钟路程内满足。
  和居民共商共治给社区带来改变
  202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期五年的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拉开序幕,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总结更多可复制的经验。
  最近两年,随着昌平区鑫地批发市场清退完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区于2023年正式开园,在市场疏解后,8万平方米的土地成为了更多回天居民健身、阅读的乐园;贯穿回天地区东部的地铁17号线北段实现通车运行,这条地下大动脉大大方便了地铁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也让回天地区的轨道交通进一步升级。
  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样本”,织补基础设施短板,只是推动回天地区蝶变的助力之一,让居民参与其中,共同绘就“同心圆”,才是回天地区探索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的“密码”。
  伊然最能感受到的是共商共治给社区带来的改变。“原来社区工作是以管理为主,偏向行政化的,而当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成为一个共同体,真正以居民为主角的时候,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治理参与度会得到提升。在这样的双向奔赴里,许多工作才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伊然说,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代表的是社区工作核心的改变。
  2024年农历新年前夕,龙泽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到了迎接新年的各项活动中。腊月中旬的一天,伊然上午参加完街道的总结会,来不及吃饭,就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和拍摄,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忙着给社区活动室里排练曲目的弦乐队鼓劲儿,带着同事们排练要向居民们拜年、表演的节目。
  从事社区工作15年了,已经56岁的伊然似乎永远精力充沛,她仍然爱时髦,喜欢穿裙子,对生活和工作都报以高度的投入和热情。走在社区里,无论见到谁,她都愿意主动和那些老邻居、小年轻聊上几句。
  伊然有一辆红色的越野车,更多时候,她只是开着它往返于社区与街道之间,行驶在崭新的回天路网中,见证这里数以万计居民的生活蝶变。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伊然:在回天见证“睡城”蝶变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