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锚定“一高五新”目标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设“双循环”重要战略枢纽

最新信息

武汉锚定“一高五新”目标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设“双循环”重要战略枢纽
2024-01-25 17:18:00
1月23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获悉,近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印发《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推动武汉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努力由沿海开放“后队”迈向新时代内陆开放“前队”。
  《实施方案》提出了“一高五新”的目标定位。1个总体目标定位是加快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5个具体目标定位是:“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
  根据总体目标定位,《实施方案》设置了“两步走”的任务。到2025年,武汉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进出口总额达到5400亿元,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80条,中欧班列开行超过2000列。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枢纽,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化大都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700亿元,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120条。
  围绕“五个新”的定位,《实施方案》提出了18项工作措施,包括53条具体任务。
  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方面,打造对外开放的通道体系、口岸体系、物流体系,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包括整合水港、陆港、空港资源,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天河-花湖航空客货“双枢纽”作用;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通过“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智慧口岸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现代跨境物流体系,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国际货物“一站式”运输。
  在打造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方面,推动自贸区、综保区和国际产业园等各类开放平台融合互促、协同发展。例如,在自贸区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探索数据、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和光电子、大健康等重点产业的开放创新;在综保区建设方面,强调差异化布局和质量提升,东湖综保区重点发展保税先进制造和研发创新,新港综保区重点发展大宗贸易、保税仓储、冷链物流等业态,经开综保区重点发展“保税+智能制造”、保税物流等新型业态。
  据武汉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武汉市综保区进出口值730.7亿元,增长12.0%。武汉市综保区以不到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20.3%的进出口值,综保区发展引擎作用发挥明显。武汉东湖综保区在海关总署组织的2022年度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获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A类”。
  在打造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方面,武汉将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国内国际产能对接、金融开放、招商引资,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和水平。
  据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武汉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50%。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新增超600家,总数近4000家;其中,民营企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50%,外贸活力不断增强。
  同时,武汉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四五”期间,汽车整车出口规模突破130亿元、增长超12倍,占武汉全市出口比重提升至6%;新能源汽车出口起步快跑,东风、东本、岚图、路特斯等出口提速扩量,累计出口超70亿元。
  此外,在打造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方面,武汉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区域协同开放合作水平。
  武汉市委外办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武汉深入实施“友城常青”工程,近三年新增1个国际友好城市,8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友城总量达122个,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对外交流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近3年开展了50多项友城重点交流项目,发布了友城产业地图,务实推进友城合作。
  根据《实施方案》,武汉将通过实施“友城常青”工程,扩大武汉朋友圈;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推动长江文化、汉剧“走出去”;推进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打造优质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同时,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高“购在武汉”“乐玩武汉”全球知名度,促进武汉都市圈协同开放,加快武汉新城国际交往重要承载区建设。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武汉锚定“一高五新”目标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设“双循环”重要战略枢纽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